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 | 黄文治:我国电力工业和摩擦学学科的奠基者

【编者按】百年理工,源远流长。学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代代人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历史。我们永远怀念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理工人,他们的背影虽已远去,他们的功绩却彪炳理工史册。为此,我们推出《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栏目,述事记言,永彰其功。

     位于长江以南、黄浦江上游南岸的金山,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之地。春秋时古越国拓土至此,境内多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金山县原隶属江苏省,现为上海市金山区。我国电力工业和摩擦学学科的奠基者、原武汉工学院(我校前身之一)代院长黄文治教授1912年6月19日即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

黄文治教授 

     1924年,12岁的少年从金山横浦小学毕业,考入上海私立育才中学,1927年被育才中学保送到上海私立南洋中学从高二开始学习,192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他秉持一如既往勤奋好学的精神,怀抱工业救国的理想,孜孜不倦于工程技术的学习钻研。1933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即投身于电气工程技术实践,先后担任上海东方电气公司、上海亚光制造厂工程师,从事配电工程电器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抗战爆发后,他离开上海,只身赴大后方。1938年至1945年间,辗转于贵阳、昆明、重庆和宜宾等地,先后担任交通部西南公路局、交通部川桂公路局工程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运务处主任、电业处技正,宜宾电厂代理厂长等职,从事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为战时西南地区的工业和电厂建设奔走效劳。他主持参与战时最大电厂宜宾电厂建设,及宜宾到重庆、宜宾到贵阳的高压输电线路建设。

     抗战胜利后他被资源委员会调到湖北,负责武汉地区战后电业的恢复和重建工作。1945年9月他担任武昌水电厂厂长兼任大冶电厂厂长、工程处主任。1947年7月武昌水电厂与大冶电厂合并,成立鄂南电力有限公司,黄文治任总经理。他主持建设了武昌下新河发电所,设计和架设了大冶至武昌的第一条高压输电线路。在他的领导下,武汉地区的电力工业得到发展,在战后的一片废墟上建设起初具规模的电力网。

     1948年武汉解放前夕,国民党下令将工厂紧急搬迁,并将来不及搬迁的工厂炸毁,鄂南电力公司就在被炸毁的名单之中。武汉地下党领导工人开展了“反迁移、反破坏、保护城市、迎接解放”的活动,在中共武汉市工委书记江浩然的领导下,黄文治积极参加武昌水电厂、大冶电厂及输变电线路的保厂护业活动,组织护厂保产、迎接解放的“应变委员会”,并为中共地下党武汉工委提供指挥场所,特别是在黄石解放的前三天向大冶电厂发出“吾同仁献身电力事业,在任何艰难困苦之情况下,似宜特别注意保全设备、维护人才,提高服务精神,庶几能保全事业于不毁”的密电,确保鄂南电力公司全体职工无一人离岗,保障武汉及大冶地区的供水供电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他还以资源委员会武汉办事处处长的身份,影响和协助湖北各厂矿护厂保产斗争,为我军完整接管城市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在北京会见原资源委员会部分人士,充分肯定了原资源委员会进步人员“护厂保产、迎接解放”的正义行动和历史功绩。

 1992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前排左八)会见原资源委员会部分人士,武汉工学院黄文治教授(二排右四)参加了会见

     1950年起他担任中南电业管理局总工程师,主持制定了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五省的电力工程恢复发展规划,促成了株洲电厂、南昌电厂和洛阳电厂建设以及相应的输变电工程建设,大大改善了中南地区的电力供应状况和管理系统。他还创造性地引进国外技术在中南地区最先办起列车电站。他以卓越的专业技术和工作实绩为中南地区大型电力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电力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4年夏秋,长江出现百年一遇的流域性特大洪水,武汉关最高水位达到29.73米,武汉被洪水围困。武昌至大冶高压输电线被毁坏,他作为武汉防汛指挥部电力部指挥,不顾个人安危,乘小火轮奔赴第一线,提出“沉船立杆法”迅速修复这段线路,在武汉人民防洪救灾、保卫华中工业重镇大武汉的奋战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六十年代他从工业部门转入高教战线,从事教学科研和学校行政领导工作。1960年他由湖北省机械工业局调到湖北工学院任教,1961年湖北化工学院、武汉工学院和湖北工学院(本科部分)三校合并,组成新的武汉工学院,他随之调到武汉工学院,从此把他的后半辈子献给了马房山这片热土。其实早在1947年他曾兼任武汉大学特约讲师,1949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教授,讲授发电厂工程、发电厂电气设备,他凝聚自己丰富电厂实践的课程教学使学生受益匪浅。在武汉工学院他主授电机学、电机设计等课程,培养了大批电机电气工程专业的技术人才。

     1978年,他受机械工业部和学校党委委托,负责筹建武汉工学院摩擦磨损研究室,开始从事摩擦学教学与研究。他说,摩擦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新兴科学,基础主要属于机械学科,我原来是学电的,这对于我来说是改行,必须从头学起。虽然改行对一个年过花甲的人困难很大,他还是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从有限的外文资料阅读中,敏锐地认识到摩擦学新兴学科的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一头扑了进去,经过十几年不断开拓创新,在基地建设、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方面,武汉工学院摩擦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武汉工学院摩擦学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形成特色,学科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学校摩擦学研究所成为国内高校最早建立的同类研究机构之一。1978年他首先在本科生中开设摩擦学选修课,1979年他所招收的摩擦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是学校成立以来的首批研究生,从此开创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先河。1981年机械学摩擦学学科被批准为学校第一批硕士点,1987年机械学被评为学校第一个部级重点学科,1990年被国家批准为学校第一个博士点,1991 年学校开始招收机械学博士生。1979—1985年间,他指导了七届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后来都在摩擦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还推动摩擦学研究所青年教师前往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进修,他们回国后大都成为摩擦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黄文治(二排右三)与学校摩擦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学校首届机械学博士生樊建春与黄文治教授(右二)、指导教师杨明忠(左二)等合影

     为了将武汉工学院摩擦学学科推向更高的层次,他始终关注摩擦学学科的发展趋势,除了查阅大量的外文文献,还翻译了英国摩尔著的《摩擦学原理和应用》,推动组织了广泛而深入的国内外学术交流。1981—1992年的10年间学校先后召开20余次国内摩擦学学术会议。先后接待国际摩擦学学会、英国及联邦德国摩擦学学会、美国及日本润滑学会等代表团来校访问和考察,与英国斯旺西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通用汽车学院、日本芝浦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1993年学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他以躬身实践和广泛影响推动了我国摩擦学的发展,成为我国摩擦学学科主要创始人。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科学大会精神鼓舞下,我国摩擦学研究逐步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他被选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及教育培训委员会主任,担任湖北省摩擦学学会理事长。1981年和1983年,他先后组织在武汉工学院举办2期全国摩擦学师资培训班。他主持培训班开学和亲自授课,还聘请了多位国内著名专家来讲学。1983年铁谱技术讨论及工业摩擦学讲座、1986年全国第一期摩擦学进修班先后在武汉工学院举行。上述培训班学员大都来自全国机械学方面的骨干,培训工作大大地推动了我国摩擦学发展,也使学校摩擦学研究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武汉工学院与清华大学、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研究单位一起走在国内摩擦学研究的前列。

1981年9月全国第一期摩擦学师资培训班在武汉工学院举办

     1983年他在离休前夕以71岁高龄受命出任武汉工学院代院长。他高瞻远瞩,目光如炬,提出“外语、计算机两个不断线”和“把学校建设成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的战略决策,促成了学校转向服务于我国汽车工业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学校快速发展的基础。1995年武汉工学院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办学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电机工程到摩擦学领域,从电力工业到高等教育,他以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谱写了不断追求与竭诚奉献的大写的人生。1997年5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专业委员会聘他为荣誉主任,并授予他一枚纪念奖牌,以表彰他为我国摩擦学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1999年11月,他临终嘱咐将自己节省下来的几万元钱捐给学校,设立摩擦学研究基金,奖励那些在摩擦学领域作出成绩和贡献的青年学子。他心里装着摩擦学,装着学校的发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参考资料:

1. 相关史料来源于访谈原武汉工学院老同志胡志东、杨明忠、刘佐民的口述资料

2. 黄文治教授的女儿黄畴提供相关资料和图片

撰稿:徐晔松、杨雪婷

策划、审稿:黎江东

分类标签

联系我们

保管利用室:027-87877036
学生档案室:027-87858391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205号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东院

微信公众号

档案馆微信公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