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 | 王龙甫:著名力学家的爱国情怀与求实精神

【编者按】百年理工,源远流长。学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代代人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历史。我们永远怀念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理工人,他们的背影虽已远去,他们的功绩却彪炳理工史册。为此,我们推出《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栏目,述事记言,永彰其功。

      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负隅顽抗,策划镇压市内革命力量,交通大学党组织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团结起来,组织应变委员会,保卫学校财产和人员安全。4月26日,国民党政府的大批军警冲入校园,搜捕上了黑名单的师生。校长王之卓、总务长王龙甫、教务长曹鹤荪将名单上7名学生藏于办公大楼的顶阁内,直至天黑后用校长的小汽车,分两批将学生从学校后门送出,使他们逃过一劫。其中,机智勇敢、保护进步学生的交通大学总务长就是后来调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的我国著名力学家王龙甫教授。

      王龙甫,1906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他少时家境优渥,1921年由青浦县城转入交通大学附属小学读高小,后升入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中学时代,学校里除了国文课外,其他一切课程均用英文教学。他酷爱读书,常于课外读些古籍,如《论语》《孟子》《诗经》《史记》以及唐宋古文,并以书中大义作为自己做人的道德标准。

青年时期的王龙甫

      1931年他从交通大学土木系毕业,先后在青岛胶济铁路局、上海大昌建筑公司工作。1935年,他决心去美国读书,去看一看中学、大学英文课本里的海外世界。1935年9月,他抵达美国康奈尔大学,计划用两年时间取得硕士学位后回国。一年后,他完成了论文,顺利获得硕士学位,便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此后,全面抗战爆发,上海和家乡青浦相继沦陷,他与家人失去联系,国家危亡带给他精神上极大的痛苦。这期间,他读到美国记者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书中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这让他看到希望振奋起来。他抑制住痛苦的心情,坚持完成论文并于1938年获得博士学位。

1940年8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聘请王龙甫为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 

      1938年6月,王龙甫回国,先后任教于湖南大学(湘西辰溪)、中山大学(云南澄江)。1940年8月起,他受聘于西南联合大学,属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系二级教授。时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王龙甫同所有联大教师一起,以身许国,教育救国。然而物价上涨甚巨,教授每月薪水所得仅够买两担米,难以维持日常生活。联大教师始以积蓄贴补,继以典当接济,终无以为继,纷纷谋兼职,营副业。因曾在建筑公司工作的经历,在朋友的帮助下,王龙甫做起了小规模的承包工程,以此为副业,维持一家老小的开支。

1949年8月,国立交通大学聘请王龙甫为专任教授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次年7月,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校复员。王龙甫辞去清华大学的教职,回到了母校交通大学,任土木工程系教授。他关切现实,期望国家建立真正的民主政府。然而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使得期盼在抗战胜利后重建美好家园的交大学生梦想破灭,他们纷纷走向抗争的道路。时任总务长的王龙甫,与其他同仁齐心协力,甘冒风险,保护进步学生,保护校产。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部解放,在中共地下党的推动下,学校教授会推举校应变委员会主席陈石英、总务长王龙甫、教务长曹鹤荪等5人组成临时校务维持会,着手恢复学校正常工作。在临时校务维持会的主持下,校园恢复工作井然有序,学校于6月2日正式复课。随后,上海军管会接管交通大学,并成立新的学校领导机构——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王龙甫为委员兼秘书长。重获新生的交通大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交通大学土木系并入同济大学,王龙甫调入同济大学任结构工程系主任,后兼任图书馆馆长。1956年2月,王龙甫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谈及入党过程时,他回忆道,“周恩来总理关于知识分子的报告(报告提出要充分动员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使我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中高级知识分子的作用,给我很大的鼓舞,同时又感到责任的重大。因此,我在想怎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8年,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技术人才的需要,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成立。针对师资匮乏、力量薄弱的问题,学校向建筑工程部党组申请从建筑工程部所属科研和设计部门及重点大学调入一批师资,充实队伍。1959年至1960年,以王龙甫教授为首的30名同济大学教师先后调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支援新建高等院校建设。从1960年9月起,王龙甫便与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同呼吸共命运,从北京到湖南常德,再到湖北武汉,先后担任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和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副院长、武汉工业大学教授,他见证了学校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5年北京建筑工业学院领导和教师与越南留学生合影(前排右二为王龙甫)

      担任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副院长期间,他分管教学,主管公共课教研室工作,同时承担一部分力学课程,并兼任图书馆馆长。此后数十年,他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主讲弹性力学、固体力学等课程。他开创了学校基础学科从事科研的先河,在他的指导和组织下,学校创立了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复合材料等学科,他为力学与材料学科的交叉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武汉理工大学力学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抚今追昔,不能不提到王龙甫教授当年为学校力学学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治学严谨,勤于钻研。早在西南联大任教时,他主讲高等结构及高等材料力学两门课程,同事称他“一生苦学”“授课认真”“教学效果好”。1963年,结构力学教材编委会曾将金宝桢(原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杨式德(清华大学)、朱宝华(同济大学)合编的《结构力学》修订版书稿交给他审查。他审阅很仔细,提了很多修改意见。1982年,学校开始招收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即使在近八十岁的高龄,他仍坚持指导研究生,亲自主持研究生非线性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他每天备课3~4小时,每周为20余名研究生授课,凡是要求学生读的书,他都预先仔细通读,对其中的重要公式,一一加以推导。他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他指导的研究生中,不少人后来都成长为学术界的带头人。

王龙甫教授(中)与沈大荣(右,原武汉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吴代华(左,原武汉工业大学教授)在一起研讨

王龙甫著《弹性理论》,197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他学识渊博,笔耕不辍。他长期致力于力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尤其在弹性理论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是我国早期的奠基者之一。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他开始撰写《弹性理论》一书,后中断,书稿遗失。但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依然坚持查找资料,辛勤耕耘。1978年,这部42万字的专著终于得以面世,并于1984年再版。该书结构严谨,深入浅出,概念准确,在力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直至今日,《弹性理论》仍是力学学科的重要参考书。

      他正直无私,求真求实。1981年,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首批获得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冯修吉教授为博士生导师,这是学校的第一个博士点。当时普遍认为,只要以前指导过博士生,就可以担任博士生导师。王龙甫在同济大学时,曾帮同事李国豪(后担任同济大学校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带过博士生;有人建议以他为博士生导师再申请一个博士点,王龙甫坚决拒绝,他认为那并不是他的学生,他只是帮助做了些指导工作。

      从1938年归国,到1985年离休,王龙甫先后任教于多所高校,国家哪里需要,他就去到哪里,以一腔热忱献身我国高等教育近五十载,对我国力学学科的教学与研究贡献卓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他心怀国家,教育报国,严谨求实,躬耕力行。他的精神如山之巍峨,仰之弥高;他的影响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主要参考资料:

1.访谈原武汉工业大学老同志刘玉明、沈大荣、吴代华、袁楚雄等的口述资料。

2.《武汉工业大学校史(1948-1998)》,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3.《三个世纪的跨越: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第二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

 

文:杨雪婷、徐晔松;图:档案馆

编辑:曹明;审核:宋卫红

分类标签

联系我们

保管利用室:027-87877036
学生档案室:027-87858391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205号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东院

微信公众号

档案馆微信公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