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档案采访系列之十三:志当存高远 敢为天下先——专访我校校友王国刚同志
1月10日下午,档案馆工作人员远赴北京,专访了我校校友王国刚同志,其大学老师刘竞生教授全程陪同。王国刚1960年至1964年就读于原武汉工学院机械系,毕业后分配到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院(如今的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长期从事航空试验设备和燃机电厂设计工作,先后获国家级奖6次(国家级金奖两次),部级奖9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知名的国家级专家。年近八旬的王国刚身体强健,精神饱满,他对工作人员的到来给予热情欢迎,并满怀激情地回忆了大学生活的点滴以及毕业后的工作经历。
立志当一名红色工程师
王国刚1942年出生于黄陂县一农村家庭,1958年在黄陂四中失学后进入黄陂县农业机械厂当学徒。这一年恰逢中国教育大跃进,黄陂县响应中央号召成立了黄陂大学,王国刚参加招生考试,顺利进入黄陂大学机械专业学习。一年后,黄陂大学下马,王国刚等20余名优秀学生经县委介绍转入武汉工学院专科班机制专业学习。1960年8月,因国家高考招生任务未完成,学院党委在尊重个人意愿的情况下抽调王国刚等14名专科生进入4年制本科学习,王国刚由此与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谈到刚入校的情景,王国刚陷入回忆。他说,当时坐15路公共汽车在街道口下车后,沿着马房山土公路走上来就到了学校,学校没有正式的大门,校园里也是土路,校园周围还有很多庄稼地。王国刚对学校教学楼、宿舍、体育场所、生活服务场所的布局都记得十分清楚。由于学校刚刚成立不久,加上入学时恰逢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学校的教学设施都很简陋,教学楼里的两间房分别作图书室和阅览室,没有电铃,上下课铃声都是手工敲击。在经济困难时期,学校的重中之重不是改善教学环境,而是解决师生的温饱问题。那时候学校组织师生下地种菜,食堂也发明了“双蒸饭”和“人造肉丝”“人造海带”等代食品帮助师生度过困难时期。
1964年,王国刚在教学楼前留影
虽然学校环境简陋,生活艰苦,但王国刚的大学生活来之不易,所以他尤为珍惜。“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学习上、政治上向高标准看齐”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当时学校招生广告说大学是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因此王国刚从进入校园那天起就立志要当一名红色工程师,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他一方面发奋读书学好本领,另一方面全面提高自身修养,在毕业前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专业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中共党员。临近毕业分配,王国刚3次填报毕业分配志愿表时都写的是“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显示出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决心。
此外,王国刚还回忆了大学期间学习情况,讲述了关于同学和老师的有趣故事,并且还对当时的毕业实习情况进行了介绍。
争做中国第一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7月,王国刚走上了工作岗位,从此开始了人生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领工资,第一次到天安门,第一次买皮鞋……即使今天回忆起来他依旧面露欣喜之情。
北京是离毛主席最近的地方,王国刚曾三次见到毛主席,分别是1964年国庆游行,1965年国庆游行和“文革”中游行。王国刚十分清楚地记得当时游行的壮观场景,人山人海,毛主席一出现,人群就像潮水一样涌了过去,毛主席也拿着帽子向群众挥手致意,广场上欢呼声不绝于耳。毛主席逝世后,王国刚还参加了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他所在设计室多名同志还直接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升降车设计。
王国刚的事业可以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从事航空试验设备设计、施工、安装和调试工作,先后主持设计过全国主机厂、所共十一种飞机的全机强度、疲劳、振动、液压系统、操纵系统、燃油系统、军械系统等试验室10余项,主持设计过10余种航空发动机和20余座航空发动机试验台架。后来因国家实施百万裁军战略,军工生产减少,单位发展燃机副业,王国刚又转为设计电厂,先后主持设计过10余个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此外,王国刚还主持或参与过风洞、高空模拟试验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物质能电厂、制药厂生产设备等设计工作。
在所有的设计工作中,有5项设计是王国刚引以为豪的,分别是“斯贝发动机试车台”(获国家建委优秀设计金质奖)、“新型疏水阀硏制”(获航空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直九旋翼动平衡试验台”(先后获航空部优秀工程一等奖,国家建委优秀设计银质奖, 航空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福田燃气-蒸气联合循环热电厂”(先后获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建设部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无锡燃气-蒸气联合循环电厂”(获部优秀设计工程一等奖),这5项设计均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我是尽了自己努力才做出成绩,不是靠运气,这点我深有体会”在单位号称“得奖大王”的王国刚如是说。王国刚人生第一个国家级金奖就是四三〇厂斯贝发动机试车台设计,因当时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王国刚团队就决定自己设计。两年多时间里,王国刚一直待在430厂,记下笔记十多本,写下论文好几篇,将精度由要求的1‰提高到是0.5‰,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肯定。王国刚第二个大项目是直九旋翼动平衡试验台设计,这个项目让王国刚在哈尔滨122厂现场工作了四年半时间,他白天在工厂干活,晚上回到招待所还要整理资料、看书学习或者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十分辛苦。同时,出生在南方的王国刚吃不惯北方的窝窝头和高粱米,且时常因加班错过饭点只能吃上冷饭冷菜,王国刚身体很快就垮掉了,在最艰难的时候,他给妻子写信,信上说“我可能会死在这里,我太累了,我一心为工作,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也对得起你”。在克服各种困难之后,王国刚完成了该项目,且精度高出当时该领域领先的法国5.7倍。后来王国刚转业去设计电厂,起初他并不被人看好,但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精神成就了他,他从头学起,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福田燃气-蒸气联合循环热电厂设计,得到了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王国刚很是自豪,但是在部级鉴定会上,一个年轻评委告诉他当前最先进的不是数字化系统,而是DCS分散控制系统,王国刚又坐不住了,他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刚从美国引进一套DCS分散控制系统的一家电厂,在参观结束后,王国刚立志要设计出中国燃机联合循环电厂的第一套DCS分散控制系统。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无锡凯瑞克燃机联合循环电厂诞生,该电厂的性能指标和DCS分散控制系统全面达到当代同类机组世界先进水平。
因为爱国,所以不甘落后,王国刚一生赶超,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争做中国第一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航空工业和燃气-蒸气联合循环电厂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鼓励青年学子为国家富强而奋斗
“我今天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及母校给的,没有党和国家及母校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我永远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母校!”离开母校50多年,王国刚一直牵挂着母校。他认为,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高校,他希望武汉理工大学抓住当前国家快速发展的机遇,努力奋斗,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谈到对教学的一些建议,他认为高校教师对学生成长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他建议大学教师要在学生的第一堂课就讲讲本专业的世界先进水平以及中国与之差距,激发学生斗志,启迪学生努力方向,帮助学生立大志,做大事。同时,王国刚认为学校和学生要高度重视实习,它是将理论知识实践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于青年学子,他希望他们热爱祖国。“我去过世界20多个国家,我常对年轻人讲,全世界那儿最好,中国最好!全世界那个政党最好,中国共产党最好!”他希望青年学生相信国家,相信自己,要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立志为国家富强而奋斗,而不要拘泥于眼前的苟且。在专业学习中,他希望他们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本专业的世界先进水平,找到差距,并为之奋斗。
人物介绍:王国刚,男,1942年12月生,湖北省黄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武汉工学院。在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从事设计工作45年,现已退休。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发表论文40余篇(国际学术论文2篇),出版著作1本。先后获部级奖9次,国家级奖6项(其中,国家级金质奖两项)。中国燃机电厂创始人之一,国家级专家,具有50余年国内和国际丰富的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运营经验,为中国航空工业和燃气-蒸气联合循环电厂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