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理工 红色传承 | 何长工: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教育家
【编者按】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武汉理工大学百年历程中的一大批革命先辈,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底色和久久初心在党的革命史上留下了瑰丽篇章。红色基因,生生不灭,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党史学习教育蓬勃开展之际,学校聚焦校史上的革命先辈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革命精神,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
1948年的春天,在武汉理工大学历史上极不寻常。当春风唤醒沉睡的冰河,生机与希望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酝酿滋长。伴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一所为新中国培养军事工业专门人才的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在吉林敦化诞生了。学校名誉校长便是时任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的何长工。
何长工
何长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他是赫赫有名的将军,跟随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写下一生中最为辉煌夺目的一页。秋收起义时,他为起义军设计制作了军旗,上书“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面军旗。后又肩负重任,只身前往湖南长沙,寻找党的组织,沟通了井岗山红军队伍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他不辱使命,多地辗转奔波,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在广东韶关寻找到了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为朱、毛两军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他毅然接受毛泽东交给的改造王佐部队的艰巨任务,硬是把一支劣习成性的农民队伍改造成了红军的一部分,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我党我军历史上最早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之一,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后发展为红军大学,曾长期领导抗日军政大学、东北军政大学,为我党我军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立下了卓越功勋。
抗战时期的何长工
1948年4月,随着东北战场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保证战争的需要,也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工业发展奠定基础,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军区军工部党委决定建立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简称东北军工专),这是我军历史上较早的军事工业高等学校。校址先后建在吉林敦化和哈尔滨沙曼屯。1948年11月,沈阳解放,东北军区军工部迁至沈阳,1949年学校迁至沈阳文官屯。
担任名誉校长的何长工负责学校组建工作,他选派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懂教育的同志担任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如担任校长兼书记的赵品三、副校长孙景斌、教育长高广平等。沈阳解放后,他在城市中四处奔走,亲自为学校选址勘察,确定了文官屯校址。面对荒凉的环境,残破的校舍,学校师生发扬抗大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维修办公楼,改建学生食堂,为学校搬迁创造条件。到1949年3月,学校达到1000余名学生的规模。学生边学习、边劳动建校,还利用课余时间开荒种地。教师干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生学习生活充实丰富,不断进步。全校团结一致,积极向上,形成东北军工专优良的育人传统和良好的学风校风。由何长工亲手创办的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不断成长和发展,井冈山精神的红色基因从此深植于学校建设发展的历史之中,并不断传承,泽被后世。
新中国成立后,何长工先后担任重工业部代部长,地质部副部长、党组书记,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为国家的建设发展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7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何长工同志逝世。临终前,他要求把骨灰葬在井冈山——他为之奋斗和挚爱一生的革命圣地。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何长工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激励着武汉理工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牢记初心使命,不断砥砺前行。
来源:档案馆、党委宣传部 撰稿:黎江东、徐晔松、杨雪婷
【小资料】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于1948年4月成立,发展到1956年,学校改为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机械学校。1958年沈阳建筑机械学校和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沈阳计划经济学校合并为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1959年,建筑工程部决定实施“京、沈两院一盘棋”,将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本科部分和1958年建立的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建筑工业学院。1969年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奉令南迁湖南常德,1971年北移武昌马房山,与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合并,改名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1978年学校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1985年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2000年5月27日,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