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档案采访系列:匠心智造铸师魂 赤子情怀润栋梁——专访武汉理工大学退休教师陈定方教授
9月11日上午,档案馆工作人员前往余家头校区,专访我校退休教师陈定方教授。年近八旬的陈教授身体硬朗,精神饱满,思维清晰。在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他用平实而充满力量的语言,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与科教生涯,让我们对这位求知不辍、锐意拓疆、爱生如子的学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图1 陈定方教授在接受档案馆专访(2025年9月11日)
困厄砺亲情 奋斗改命运
陈教授出生成长于武汉彭刘杨路附近文明路的一个大家庭中,这里街道宁静,文化底蕴深厚。家中有父母、两位兄长、一位弟弟和一位妹妹。然而,家庭的完整在他小学四年级时戛然而止,父亲的早逝让整个家庭陷入了明显的困境,当时家庭的经济支柱主要依靠解放初期参军参干、后在汉阳区委工作的大哥,其每月40元的工资支撑着全家六口人的开销,生活十分清苦。在大哥的支持和学校助学金帮助下,陈教授顺利完成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业,这段艰辛的岁月不仅培养了他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质,更让他深切体会到家庭成员在困境中彼此扶持、共同前行的力量。
谈及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陈教授饱含热泪,他说是最好的学校和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才成就了今天的他。时至今日,他依旧记得当年教过他的每一位老师,其中他的小学老师段文兰尤其让他印象深刻。段文兰老师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民盟成员。她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终身未婚,将深沉而广博的爱毫无保留地给了她的学生们。这种爱是如此的纯粹并具有感染力,以至于陈定方教授回忆道:“我们所有的学生,哪怕最调皮的学生都会觉得这个老师对自己最好。” 这份被每个孩子真切感受到的“偏爱”,成为了学生们心中最温暖的底色。段老师的课堂也极具感染力,陈教授回忆了两次让他印象深刻的课堂:一堂是段老师深情讲述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课堂氛围庄严肃穆,学生无不感动落泪,爱国主义情怀悄然深植;另一堂则充满实践与诗意,她带领学生们去参观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在这壮观的场景下,他们想起了郭沫若的诗歌《长江大桥》:“一条铁带拴上了长江的腰……”,将建设成就、文学审美与实地体验完美结合。段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人格的塑造者和行为的引导者,对后面陈教授如何为人师表做了很好的榜样。
陈教授在高中阶段,各方面表现突出,老师们都坚信他会考入清华大学,但高考前夕意外感冒,导致数学分数不够理想,机缘巧合之下进入了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因为二哥就读于华中工学院的机械专业,加上亲眼目睹了武汉重型机床厂的壮观场面,陈教授决定投身机械领域研究。
在华中工学院的岁月,陈教授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学习主动性。他回忆道,当时的师生关系非常紧密,学生们会带着“为难老师”的目的去精心准备答疑问题,这不仅检验自己所学,也考察老师的水平。这种深入互动,让他对每一位老师的专长都印象深刻。尽管学校当时副教授以上职称者仅四十余人,但个个都是学养深厚的大家。即使在文革最动荡的时期,他和同学们也响应号召“复课闹革命”,展现出非凡的韧性与求知欲:他们“抢”教室、“抢”老师、“抢”教材,甚至亲手刻蜡纸、油印讲义,克服万难坚持学习。陈教授的学术生涯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始终紧密相连。历任校长从查谦、朱九思到黄树槐、杨叔子、周济、李培根等,他都熟悉并保持联系,曾和周济、余俊教授合著我国第一部《机械CAD基本教程》,在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6次印刷。他总结与这些师长、院士的相处之道是“不卑不亢”——这既是他处世的原则,也是他在华中工学院求学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这些难忘的往事,构成了他学术生涯和育人理念的坚实根基。
淬炼固初心 深耕奠基业
1969年,陈定方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后,服从国家安排,奔赴河南明港解放军农场,收割农产品小麦、水稻,红麻、黄豆、棉花等,收完了以后,闷罐车将他们送到江岸兵站,乘坐小轮船到汉川和仙桃交界的万福闸沉湖农场继续劳动。“农忙时赤脚围湖造田,农闲时赤膊挖土制砖”,不仅要对抗身体极度疲劳,还要应付天寒地冻、菱角刺扎脚、蚂蟥叮咬等艰苦环境。“每一种锻炼都是很有价值的”,经过这些磨炼,以后再碰到任何事情都不觉得是个事了。
图2 陈定方教授在6090部队沉湖农场砖瓦厂的宿舍前留影(1971年5月)
1972年,在结束部队锻炼以后,陈教授和他的夫人被二次分配到河南省新乡地区柴油机厂。当时工厂设备老旧,工效低下,加上管理落后,工人工作积极性不高,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精神,陈教授通过各方面努力改变这些现状:他一方面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带领工厂热爱钻研技术的工人师傅对生产线和车间的老旧设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和维修,同时他坚持自学日语和英语,在工厂资料室去学习一些最新科技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技术革新中,凭借出色的技术能力和实干精神,陈定方进厂没多久就被任命为机械制造设备与加工工艺技术员。在八年近三千个日夜里,他与机器为伍,与书籍为伴,主导并完成了十多项重大技术改造和革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陈教授在新乡时还热衷于一些公益活动,比如积极响应华罗庚教授推广的“优选法”,作为华罗庚教授推广“优选法”小分队成员将其应用于砂轮平衡、工艺参数优化甚至生活问题(如炸油条温度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他利用自身所长,为工人师傅讲授《工人速成看图》,为兄弟工厂讲解《组合机床》,甚至到新乡三中讲授数学课,深受当地群众欢迎。1976年唐山大地震期间,当多数人惶惶不安时,他却静心收集资料,整理编写了《中国地震》手册,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地震分布规律。
八年的工厂实践,不仅让陈教授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了极其宝贵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一线经验,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技术与生产结合的重要性,并使他敏锐捕捉到了当时刚起步的计算机技术可能给机械设计带来的革命性变革,为他日后将计算机技术与机械工程深度融合、开创性地推动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转型埋下了关键的种子。
智械拓疆域 桃李满天下
改革开放后,为了尽快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急需专业人才,因此部分部委响应周恩来生前号召,对1966年至1970年毕业的“老五届”大学生,举办“回炉班”,填补因“文革”所造成的知识缺陷和人才断代。1979年,交通部率先举行全国性人才选拔考试,陈教授参加了考试,并以高分被录取到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学习,33岁的他第二次走进了大学的课堂,经过一年半的勤学苦练,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因在工厂锻炼时,陈教授就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同时他关注学习国际最新科学技术,特别是法国雷诺公司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即用数字模型替代泥模造车的技术,令他预见机械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1984年,他带领团队背着长城电脑和打印机、绘图仪、数字化仪等外部设备进京打擂,击败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的CAD团队,成功拿到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1988年,由机械委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综合软件中心、航空部精密机械研究所、交通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航天部航宇公司、北京信控中心、电子部华北计算所、教委华中工学院组成机械CAD集团研制了国内第一个“微机机械CAD/CAM系统”。这一突破,为我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早期的关键技术支撑。他与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学校成功申请机械设计及理论与计算机应用两个博士点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3 陈定方教授工作照(2016年)
4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陈教授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科学计算可视化与计算机仿真、基于网络的虚拟设计/制造、基于超磁致材料的智能结构器件的设计、表征与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在设计的自动化(CAD)、智能化(专家系统)、可视化(虚拟现实)、网络化(CSCWD)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为推动现代设计方法的研究与在工业界的应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获国家发明专利60项、实用新型专利80项;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30项。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400余篇,被SCI、EI、CPCI(ISTP)、INSPEC等收录300余篇,主编或共同编写出版著作、译著、教材、手册和科普著作20余部。
在科研风生水起的同时,陈教授更是将心血倾注于学生培养,他始终秉持着“教师要为学生的长远着想”这一核心理念,这不仅仅体现在为学生解决眼前的困难(如经费不足),更在于全方位地助力学生成长与发展。他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强调学习过程的“愉快”至关重要;他悉心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并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为此,他积极带领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参加世界各地学术会议和项目研究,让学生“百闻不如一见”,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建立自信,亲眼见证自身研究的价值。
图4 陈定方教授与2024届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合影
他视学生如子女,关怀备至,不仅关注学业,更在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与开导。曾有一位来自贵州的学生因情感困扰陷入严重抑郁,面临休学甚至退学风险,陈教授持续耐心开解、提供关键帮助,最终使该生走出困境,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如今已成为一名副教授,其家人感念陈教授“挽救了他们一家”。在他四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先后培养了200多名硕士研究生,53名博士,6名博士后和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为学生们的成才立业感到由衷的骄傲与欣慰。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全球各地,活跃在教育和科技领域的尖端,成为佼佼者。他们深切铭记恩师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塑造了他们的人生,时常主动联系,向陈教授汇报工作进展与生活状况,这份深厚的师生情谊,正是陈教授“为学生长远着想”、“爱生如子”、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挖掘潜力、走出困境”的最好见证。
回顾一生,陈教授坦言自己尽力担当好了每一个角色——家庭中的儿子、兄弟、父亲、丈夫,以及外界的学者、教师和领导。他最为自豪的,是将毕生所学与中国工业实际紧密结合,“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同时他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能活跃于教育、科技界及顶尖企业,更令他欣慰的是,忙碌的工作并没有让他疏于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两个女儿都学有所成,成绩斐然。谈及遗憾,他略带戏谑地提到两点:一是部分倾力培养、送出国门的顶尖学生,因种种原因(如国内平台吸引力不够等)最终未能归来效力;二是自己所在的学科未能跻身A类,学校也尚未进入“985”行列(他自嘲为“984.5”)。他殷切期望武汉理工大人能继续奋斗,弥补遗憾,将学校建设得更加美好。
图5 陈定方教授与档案馆工作人员合影
从清苦少年到学术大家,陈定方教授的一生,是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价值的生动写照,更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完美诠释。
陈教授终身学习的习惯至今未改。采访临近尾声,谈及外语学习,他历数了曾掌握的俄语、日语、英语……言谈间,他兴致盎然地用俄语背诵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段激励了他一生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Самое дорогое у человека — это жизнь. Она даётся ему один раз, и прожить её надо так, чтобы не было мучительно больно, бессмысленно прожиты годы, чтобы не иметь позорного, подленького прошлого и чтобы, умирая, мог сказать: вся жизнь и все силы были отданы самому прекрасному в мире — борьбе за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человечества.
人物介绍:陈定方,男,1946年3月出生,湖北武汉人,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本科学历,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二级教授,1992年7月取得教授任职资格。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获国家科技成果奖,1991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4年6月当选为欧洲科学院(EurASc)外籍院士,2024年12月,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学术顾问。
